寻传统乐魂,观文明印记。9月24日至28日,在性爱直播
副院长姬宁教授、音乐理论系陈文革教授和李法桢副教授的带领下,由硕士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组成的“性爱直播
田野考察团”一行33人,赴豫北、豫东、鲁西等地开展田野考察采风活动。

一、濮阳澶州大剧院:领略“戏曲活化石”大弦戏9月24日,考察团来到濮阳澶州大剧院,观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弦戏。大弦戏源自濮阳,流传于豫北、冀南、鲁西、晋东一带,是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曲牌剧种,它是宫廷“御戏”,以唐宋大曲为主流唱腔曲牌,濒临失传了的唐宋大曲、宫廷音乐,原始剧目、古代的表演形式等,在濮阳大弦戏中还原汁原味地保留着,堪称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考察团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弦戏代表性传承人戴建平老师和姚继春老师等人,不仅示范了一系列经典曲目和唱段,详细介绍了大弦戏的声腔、表演及伴奏乐器,还展示了大弦戏激越高昂的独特唱腔,并向考察团师生赠送了《大弦戏音乐集成》。


二、山东曲阜:触摸千年礼乐文明的温度
9月25日至26日,考察团奔赴山东曲阜。这座承载着千年礼乐文明的古城,以祭孔大典的庄严与孔子博物馆的厚重,为考察团铺陈开一幅鲜活的传统文化图景。
9月25日抵达曲阜当天,考察团便观摩了2025年“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的彩排。大典场地毗邻古城墙,红墙黄底的主题海报“仁礼天下 和合大同”勾勒出仪式的精神内核。步入场地,古柏夹道的通道将肃穆氛围层层递进,直至古老城墙下的主仪式区——佾舞表演者身着素色服饰,手执羽毛,以规整如仪的动作演绎传统礼乐舞蹈。表演者的每一个姿态都依照《周礼》记载的形制规范;编钟、编磬等古乐器奏响的旋律,其音高与节奏的编排,皆遵循着周代“黄钟大吕”的乐律体系。


大成殿前,“乙巳年公祭孔子大典”的横幅在晴空下格外醒目,殿宇飞檐与红漆立柱的古建筑细节,与仪式的庄严感交相辉映。考察团成员现场记录了乐舞的表演形态、乐器的音色特质,并与参与仪式的人员展开交流,深入了解古乐的传承方式与现代复原技术。这场大典不仅是对孔子的追思纪念,更成为传统礼乐文化在当代社会“活态传承”的生动样本,为音乐专业的考察提供了可感知、可研究的仪式音乐现场。

次日,考察团前往孔子博物馆。踏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型“书墙”,数千册典籍被有序嵌于木质格架,从地面延伸至玻璃穹顶,象征着儒家文化典籍传承绵延不绝。在“孔子的时代”展厅,展墙文字系统梳理了鲁国礼乐制度的渊源,考察团成员对照文献记载,结合展陈的文物实物展开研讨。

博物馆内,孔子讲学场景的群雕复原极具感染力,孔子广袖舒展的姿态与弟子们求知若渴的神情,直观呈现出礼乐教化的历史场景。郑国礼器坑的复原展示中,青铜鼎、壶等礼器的组合方式,印证了周代“列鼎而食”的礼乐等级制度。彩绘陶女俑的衣纹线条与姿态,与前一日祭孔大典佾舞的动作轨迹形成微妙呼应,表现出传统乐舞姿态的历史延续性。清代石编磬等文物的展出,为考察团提供了研究古代打击乐器形制与音色演变的实物依据。
在参观过程中,三位带队老师引导学生将文物信息与专业知识相结合,从礼乐器具的纹饰工艺,探讨其与音乐审美表达的关联。这些文物实证,让抽象的礼乐文化具象为可触摸、可考证的历史遗存,推动考察从“感官体验”走向“学术辨析”。


此次曲阜之行,考察团以祭孔大典的仪式现场为切入点,以孔子博物馆的文物实证为深化,完成了对礼乐文化从“活态呈现”到“历史溯源”的系统考察。考察团不仅采集了仪式音乐、乐舞形态的一手资料,更在文物与文献的互证中,加深了对礼乐文化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的认识。这些考察收获将转化为教学与科研的资料素材,有助于在传统音乐文化研究、创作与教学领域的深度探索,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实践路径。
三、河南商丘:唢呐声里听中原,火神台上溯商魂9月27日,伴着淅淅小雨,考察团前往商丘一个家族传承的唢呐班子进行了一场深入灵魂的交流。在这里,考察团师生聆听了《二夹弦》《百鸟朝凤》《梨园春开幕曲》《云里游》《豫东调》《坠子书》等经典曲目,欣赏了一场视听盛宴,感受到了原生态的中原民乐之声。

唢呐咔戏是我国民间传统器乐演奏形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演奏者需要具备深厚的戏曲功底与唢呐技巧。老艺人用唢呐演奏了《二夹弦》《豫东调》,吹出了戏曲声腔,“咔戏”独特的演奏技艺,使唢呐不再只是一种简单的乐器,成了一个“会说话”的活物。

当艺人们奏响《梨园春开幕曲》,陈文革教授敏锐地捕捉到其中一段旋律与传统民歌《茉莉花》极为相似。据陈教授介绍,民歌“茉莉花”的音调起源于明代中原地区,如今在商丘的民间乐队演奏中发现的旋律音调,反映出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在中原地区广为传播的现象。音乐是活的历史,旋律是流动的文化,这些隐藏在曲调中的线索,如同文化的DNA,诉说着中原地区与四方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在考察交流中,老艺人们坦言知音渐少,但考察团师生的到来与热情,让他们看到了民间音乐传承的希望。在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的保护显得尤为紧迫,同学们也意识到了自己肩负的将传统音乐传承传播的时代责任。

9月28日,考察团来到了商丘火神台。跟随讲解员,大家领略了源远流长的商文化。火神台,又称阏伯台、火星台,承载着四千多年的历史记忆,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观星台遗址。据史学家论证,此台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台,比东汉张衡在洛阳所建的灵台还要早2200多年。 同时,火神台不仅是火的发源地,也是商文化的发祥地。阏伯因为有功受封于商,成了商的始祖。火神台下的土丘即阏伯始封之商丘,商丘地名也由此而来。

每年春节期间,阏伯台都会举办盛大的庙会,因正月初七相传为火神阏伯的诞辰,当地民众于此日举行隆重的朝拜仪式,这一传统已延续四千余年。

与火神台遥相呼应的,还有一座古戏楼,二者同为元代大德年间(1297–1307)所建,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今日所见戏楼,系上世纪九十年代依原貌重建。可见,戏曲与民间艺术始终与百姓的节庆、信仰和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生动展现了戏曲艺术在民众日常生活中的深远影响与独特魅力。

本次性爱直播
师生田野考察采风活动,从濮阳大弦戏的“戏曲活化石”,到曲阜礼乐文明的“古今对话”,再到商丘唢呐的“原声震撼”与火神台的“文化溯源”。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表示,田野考察采风活动,将课堂延伸至民间乡野,不仅采集了大量传统音乐、乐舞的一手资料,更在与文化传承人和文物遗存的交流观赏中,认识理解了中原传统音乐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价值。这些考察收获必将为今后的教学、研究、创作、表演提供取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和艺术滋养。